微信小程序開發正在豐盈和推動微信生態的發展
成為一個生態,需要兩個基本條件:“生命”和“生存環境”,生存環境是基礎,生命是生態存在的證明。事實上,在小程序上線的一年多時間,微信圍繞小程序開發生態主要經歷了 2 個階段:
第一步是造“森林”,于是整個 2017 年微信不斷釋放小程序功能,平均一周半發布一次新能力,從而從讓小程序的產品形態展現出來;第二步,是“培育物種”,讓更多的開發者可以在其中自由開發產品,引爆與變現,于是小游戲等類目開放,小程序的廣告、小游戲的分成機制被加入。

當然,以產品方式來催發一個行業,仍然是微信以往最擅長做的事情。但從微信支付開始,微信似乎也認識到,一個行業持續繁榮、從業者的匯聚需要微信直接走進行業參與激勵和支持。小程序的引入,讓微信生態的這兩個基本條件趨近于成熟:微信有了成為一個操作系統的可能。
小程序給微信生態帶來更多的變現可能,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小程序帶來的“兩個增量+一個變化”。
電商開始向三四五六線城市發力,開拓了5億的市場增量,這背后是自媒體、知識付費、拼團以及門店商家的崛起。目前電商正在迎來以移動社交為軸心的增量市場。如今每天近10億人微信用戶貢獻8億筆微信支付訂單,移動互聯網儼然成為中國人的第二生活。

雖然移動電商已經普及開來,但線下市場仍占主導地位,把握著超過社會零售總額85%?,F在掙個線下市場也在不斷互聯網化,整個人、物、場的內容豐富度都在不斷提升,給線下零售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空間。

消費升級讓過去圍繞拼價格、比渠道“貨”做生意,變成如今開始要圍繞“人”做生意,基于社交網絡、口碑推薦帶來粉絲喜歡的內容、商品乃至生活方式,把單客經濟做到最大化。
微信從最開始的連接人與人到連接人與人與內容的過程,已經展現出它巨大的商業價值,根據新榜2017年統計的公眾號融資數據,僅去年一年就有超過100個公眾號融資過千萬,這還僅僅是內容生態。因為小程序太適合電商了。新榜曾報道過多個做電商“暴利”的公眾號,早一點有石榴婆和于小戈,近一點有一小時銷售300萬的包先生。

除了電商,2017年5月摩拜曾稱有一半的新用戶是來自小程序的;2017年最后一天上線的小游戲,在春節就拿到了耐克2000萬的廣告投放;2017年一年,小程序累計獲得的融資達到7億,像小充電、小睡眠、小打卡、遞名片這些小程序,均為工具類。